1简介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成立于2002年6月,是国家教育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华北电力大学与河北省电力公司按新机制、新模式合作举办的全日制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2004年经过国家教育部专家组评估为合格办学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坐落于历史文化古城保定。
2历史沿革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等多个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8年,原名北京电力学院。
1969年,学校迁至邯郸,1970年迁到保定,更名为河北电力学院。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更名为华北电力学院,面向全国招生。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校部设在保定,分设北京部分。
2003年3月,华北电力大学由原国家电力公司划转教育部管理,正式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并由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七家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校董会与教育部共建。
2005年9月,学校被正式列入国家“十五”“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同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校部由设在保定变更为设在北京,分设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两地实行实质性一体化管理。
3学科设置学校专业设置比较齐全,教学、科研条件比较完备,博士、硕士与本科教育层次兼备,并与高等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等相结合的并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目前,学校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北京市能源发展研究基地(文科);设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博士点专业(其中,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46个硕士点专业、54个本科专业、4个二学士学位专业,有MBA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现占地1609亩,建筑总面积79万余平方米,总资产21亿多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达近3亿元,图书馆藏书150万册。
4师资队伍学院按照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一流学术水平的教师队伍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以建设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队伍为核心,形成了“思想、业务、待遇”一起抓,“选拔、培养、使用”相结合的队伍建设思想,初步建立了“开放、流动、激励、竞争”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大提高,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各学科的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了一支精干高效、素质优良、善于创新、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拥有一支治学严谨、年轻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1519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256人,副教授40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拥有“长江学者”1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博士生导师82人。2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两支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一支创新团队列入“教育部“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近年来,通过实施人才引进、培养、选拔、激励和使用有机结合的制度和措施,形成竞争、激励、流动三位一体的科学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为每一位投身华电的教学科研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展现才华的舞台和不断成长的沃土。为加强学院校教师队伍和学术梯队建设,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搞好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吸引优秀人才,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竞争实力,根据教育部有关师资队伍建设的文件精神,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实施以教师为主体,以优秀拔尖人才为核心的“大人才工程”。
学校目前共有刘吉臻、李成榕、崔翔、刘宗德等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崔翔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刘宗德和朱永利、杨勇平和毕天姝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张春发、黄少锋等11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学院以李成榕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2005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在加强人才培养的同时,学校下大力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了纪昌明、康顺等专家教授,谭文、刘向杰、刘永前等大批留学归国人员,壮大了学院跨世纪人才梯队。
5校理事会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由原国家电力公司举办并管理的华北电力大学于2003年3月正式划归教育部管理,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和5家发电公司组建校董会,与教育部共建科技学院。
校董会由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组成。首届董事会主席由原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赵希正担任。
根据章程,董事成员单位与教育部共建华北电力大学,签署共建协议,筹建共建资金;对学校发展规划、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招生就业等方面提出意见;优先获得学校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
董事会是电力企业加强与高校联系、促进共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是电力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推进技术合作创新的有效途径,推进了企业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与创新,从而实现企业与学校双赢的目标。理事会是继董事会届满后,由校企双方共同搭建的新的合作平台,既是对原董事会工作的继承,更是对该工作的进一步拓展。 理事会成员单位仍为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为理事长单位。学校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发展道路,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现有各类在校生35767人,其中研究生5316人,本专科生18397人,成人在校生11996人,外国留学生100余人。此外,以学校为主创办的科技学院(独立学院)有在校生3388人。建校近50年来,学校培养了近8万名毕业生,他们中许多人已经成为相应领域的优秀拔尖人才,成为我国电力行业的骨干力量,为国家电力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的以电力为学科特色的大学,学校始终关注国际电力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和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推动电力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以国家级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为主的能源、电力相关学科在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形成了理论研究与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鲜明特色,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累计创产值近20亿元。学校大力加强学科研究平台建设,建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扩建和改建了一批专业基础和基础实验室,具备了承接大型、高水平研究项目的能力。学校十分重视学科建设,近年来根据合理布局,强化特色、突出重点、建设平台的原则,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在优先发展电力学科、动力学科、管理工程学科的同时,积极扶植人文学科,全力推进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拓展水电、核电、风电等新型洁净能源学科领域,积极响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规划,成立了国内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整合各新能源学科力量,逐步形成并深化了“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特色办学体系。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建设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需求,积极推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各专业中增加了新技术、新成果课程,在主干专业方面构建了以“四模块”(基本实验教学模块、校内实践教学模块、仿真教学模块、校外工程实践教学模块)为框架的实验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效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因“作风扎实、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博得电力企业及其它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7%以上,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中共获80余项奖励。
6国际合作学校与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举办了EMBA、“1+1”双硕士、本硕连读和本科教学等不同层次的国际办学项目,与多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实现了相关课程的相互认证,就教育、科研和人才交流达成了合作意向,学校聘请语言专家和外国专家的层次和数量年年上升,各方之间开始实现互派留学生、互派高级访问学者的日常化,学校被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为国家师资外语培训试点单位,成为国家第二批17所高校师资外语培训试点单位之一,向国际化办学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7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学院形成了两地办学的格局。学校根据两地相距较近、交通便捷、信息畅通的实际情况,坚持并不断探索、完善独具特色的异地办学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独具特色的两地实质性一体化办学的发展道路,实施了学科专业和院系布局调整,成立了10个跨地域的学院,合理配置资源,明确学科建设基地,减少了专业和研究方向的重复,实现了学校资源的优化重组,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十五”以来,承担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350多项,共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4项;授权专利40余项,年科研经费达1.79亿元。学校先进的仿真技术在用于“神舟”四号、五号、六号航天员培训的“固定基航天飞行训练模拟器”的研制中得到了应用,为国家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依托自身优势兴办了特色鲜明的科技园,2006年10月,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大学与社会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
为进一步理顺办学体制,整合集成资源,促进学科融合,加强统筹管理,经教育部同意,学校校部于2005年9月变更为设在北京。校部变更后,学校将继续保持两地办学格局,深化两地实质性一体化办学模式,更好地发挥北京在人才吸引、国际合作、信息交流、校际往来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多方面合作,扩大社会影响,推进学校快速发展。面对新形势,学校确立了“遵循教育规律,适应社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教育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用十到十五年的时间,把学院初步建成一所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到2008年,也就是建校50周年时,力争使学校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行列中的一所强校;然后,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知名大学。
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到2008年,也就是建校50周年时,力争使学校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行列中的一所强校;然后,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知名大学。
8
开设专业
重点专业校级优势(2个)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科专业理学 (1个)应用化学
工学 (1个)自动化
文学 (1个)英语
工学(11个)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管理学(5个)财务管理会计学工商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土建大类(1个)工程造价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科院帅帅哒学长、美美哒学姐欢迎你们的到来! |
|
|
|
0 个评论